• 社大緣起

    在過去資源匱乏的年代,只有少數人能上大學,許多有心唸書向上的學生被排拒在大學門外,然而知識的學習,不應侷限在傳統大學的象牙塔裏,知識的學習必須平民化,大學的學習之門應該為各階層民眾永遠敞開。

    目前台灣仍處在一個人與人疏離、價值混亂失序的狀態,如何推動終身學習的觀念,建立成人學習的新模式,以培育現代公民,形成公民社會,重建一個新的社會、新的文化,應為當務之急。民間推動社區大學的籌設,便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醞釀成形。

    設立社區大學的構想,源自於1994年台大數學系黃武雄教授的倡議,1998年年初,民間關心教育改革人士組成了「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著手在全國各地推動社區大學的設立,成立以來獲得來自民間廣大的迴響與各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1998年第一所社區大學(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誕生之後,台灣各地紛紛興辦社區大學,帶動一股成人高等教育的新思潮。

    然而,不同的地方政府與承辦團體,對社區大學的想像與定位均不盡相同,多元發展所產生的部分落差,猶待大家以「公民社會」的精神去對待,但是社區大學的「原創精神」應該不容大家稀釋或淡忘。

    2002年6月26日總統明令公佈「終身學習法」,提供了社區大學設立的法源,我們相信各縣市政府以一定的人力物力付出,就能有豐碩成果產出,除了提供民眾終身學習的機會,更藉由公共參與,進而進行教育改造、社會改造、活化台灣社會。

    2018年6月13日總統明令公佈「社區大學發展條例」,正式以獨立法律賦予在台灣已發展20年的社區大學有更明確的法定地位,專法施行後,中央與地方主管機關將協力完善社區大學辦學條件,透過立法規範使社區大學有明確的定義及制度化之保障,促進社區大學穩健經營。

    • In the past when resources were scarce, only a few people in Taiwan were able to go to university, and many students with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were excluded from higher education. We believe that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e structural confines of a traditional university.

      People in Taiwan often find themselves holding and debating conflicting values. Our top priority is to find out how best to advocate for lifelong learning. The goal is to establish a new model of adult education that cultivates modern citizens, nurtures a civil society, and builds a new type of community with a new culture. The private sector’s promotion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came abou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new times and dynamic issues.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community universities originated in a 1994 initiative of Professor Huang Wuxiong, from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early 1998, non-governmental education reformers formed a community university preparatory committee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dult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idea received an overwhelmingly positive response from the public and strong support from various local government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first community university, Wenshan Community College, Taipei City in 1998, community universities were established in various places all across Taiwan, leading to a new wave 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Although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mmunity university organizers sometimes have differing visions, and although conflicting viewpoints sometimes breed disagreements, we believe that in the spirit of civil society, people with opposing views can find a way to compromise and cooperate. No matter how turbulent the process may be, the pioneering spirit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should never be diluted or forgotten.

      On June 26, 2002,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signed the Lifelong Learning Act to provide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wan. We believe that a moderate contribution of each County or City Government’s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can produce bountiful chances for citizens to enjoy lifelong learning. Through community university’s leadership,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lead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reform, and thus to a revitalization of Taiwanese society.

      On June 13, 2018, President Tsai Ing-Wen signed the Community College Development Act, officially granting a specific legal status to Taiwan’s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fter their development overtwenty years. The Act directs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o work hand in hand in improving the conditions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This requirement endowed community universities with a clear definition and institutional protection, making possible the continued operation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wan.

  • 宜蘭縣人文薈萃、自然景觀優美,但長期以來,由於對外交通不發達,造成經濟發展處於弱勢,在教育資源方面也相對不足,宜蘭學子到外地求學的現象相當普遍。

    1998年,宜蘭縣內高等學府只有國立宜蘭技術學院、私立佛光大學、復興工商專科學校以及海洋大學(借用蘇澳海事學校教室),各校均開辦各種推廣教育班,大量提供縣民再進修的機會,惟開班課程類別各有不同特色與偏向,招生人數亦尚未能滿足廣大縣民的需求,所以宜蘭縣急需屬於縣民自己的大學,以針對地方的需求與特色來發展課程,來培育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公民素養。

    基於以上的認知以及台北地區籌設社區大學的鼓舞與激勵,宜蘭地區的教改人士也在1998年年底開始提出設置宜蘭社區大學的構想,並與教育局開始進行討論;1999年3月7日,宜蘭縣長、教育局及部分民間團體(仰山、慈林文教基金會)受邀參加在新竹舉行的「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研討會」(教育部及新竹市政府主辦),與來自全國各地推動社區大學的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共聚一堂,就社區大學的設置問題進行廣泛的討論。1999年8月間,宜蘭縣政府再召集縣內各文教團體會商社區大學籌辦事宜,1999年10月6日正式成立「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開始推動籌設宜蘭社區大學。

    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基於教育改革與社會重建的理念,本著愛護鄉土同胞的精神,開始整合縣內各文教資源,觀摩其他縣市之社區大學,負責編寫「宜蘭社區大學籌設計畫書」,送交宜蘭縣政府審核通過後,由縣政府提供經費,撥款委請基金會負責設置並經營宜蘭社區大學;同時經由教育局及復興國中的協助,提供工作人員辦公室及學員上課教室,讓社區大學解決了經費與場地的問題;另一方面開始籌組「課程規劃委員會」進行課程之規劃與講師之聘請,經過各方的支持與努力,宜蘭社區大學終於在 2000 年 4 月 10 日開始上課。

    但是,在社區大學於溪北的復興國中提供新學習機會的同時,「溪南」的鄉親開始發出不平之鳴,他們強烈的要求:溪南也要開辦社區大學!這項要求,礙於年度經費的緣故,歷經89年下學期的努力,直到90年上學期(2001年2月),終於在溪南的羅東鎮東光國中開闢了宜蘭社區大學的第二校區,溪南鄉親終於如願以償。

    2008 年底宜蘭社區大學—宜蘭校區更名為宜蘭社區大學,積極發展辦學三大目標:

    1. 社大校務經營,穩健務實。
      1. 教育基金會運作健全。
      2. 財務公開透明。
      3. 以規章建立運作制度。
      4. 積極培養行政人才。
    2. 以宜蘭為核心概念的課程與教學。
      1. 成立宜蘭社大課程發展委員會,規劃特色課程及發展地方文化專案、把關課程品質。
      2. 以宜蘭學為主要脈絡,發展「文史類」、「藝術類」、「友善耕作」及「自然環境」等4類為核心的在地特色課程。
      3. 擬定講師進修計畫,舉辦講師研習會,培育師資,運用在地文化來活潑教學。
    3. 學習活動融入公共參與。
      1. 推動公民素養週活動,培養社大師生民主素養。
      2. 以專案活動倡議公共議題;各項校務活動走入社區,發展社區聯結。
      3. 開學活動結合社區共同舉辦,強化在地認同。
      4. 持續鼓勵社團、班級投入社區服務,彰顯非營利公共性格。
    • Not only rich in cultural and human beauty, Yilan County boasts of its spectacular scenery as well. However, due to underdevelopment of its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economy, educational resources here have long been insufficient. YoungYilaners have been obliged to leave their home for studies.

      Before 1998 the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Yilan County were only the National Il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Guang University, the Fush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which leased classrooms from National Suao Marine & Fisheries Vocational High School). Each offered courses as extended education, giving Yilan residents many opportunities to continue learning. Despite the variety of subjects on offer, however, their combined enrollment capacity still did not meet demandbyYilan residents. Yilan residents needed their own university, with a curriculum designed exclusively to highlight local attributes and appeal to local tastes, and to impart the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that modern citizensideally possess.

      Because of the above-mentioned points and due to the encouragement and inspiration of a planned community university in Taipei, at the end of 1998, Yilan education reformists proposed a plan to establish Yilan Community University (YCU); and at the same time,they launched discussions with the Yilan County Government Education Bureau. On March 7, 1999, the Magistrate of Yilan County, the Yilan Education Bureau, and various civil organizations (the Youngsun Culture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the Chilin Foundation) were invited to attend a national conference. The “Seminar on Implementing Higher Education in Local Areas: Embracing the New Era of Community University,”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brought local governments and civil organizations together all over Taiwan to hold an extensive discussion on establishing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August 1999, theYilan County Government again convened a meeting during which loc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discussed prepara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community university. On October 6,

    • 從1998 年第一所社區大學—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成立以來,社區大學的蓬勃發展,已經對終身學習的質與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過去外界對「終身學習」普遍存在著一種成見,認為:學術性、深度思考的知識不是成人所需要的,成人需要的是生活實用技能。因此,坊間大多數的社教課程都是以插花、舞蹈、國畫、電腦、語文、算命等休閒藝能活動為主。另一類的終身學習則是發生在傳統大學的推廣教育,這一類課程則是走專業技術路線,以協助民眾學習職場技能為主。

      但是社區大學的設立目標有別於前面兩類,在社區大學中,以「培育現代公民」為努力方向,所以學術性課程與強調公共參與的社區類、社團類活動課程是其主要特色。社區大學既然以知識解放、公民社會為願景,就必須為台灣的成人教育開拓一個新的視野。它可以協助民眾,擴展知識的領域、強化個人與社會的連結。因此,在倡導終身學習的同時,如果不能意識到成人教育需要的是完整而有系統的學習內容,而不是一種超級市場式湊熱鬧的行為,那麼,成人學習很可能淪為資本主義市場機制操弄下的一種假性需求。

      台灣民間所推動的社區大學有其獨特性,無法與目前各國的成人教育型態相比擬,只有與歐洲國家的社區成人教育比較相近。歐洲社區成人教育的目的是在協助個人,透過社區來強化個人與社會的連結,成人教育是一種社會運動,尤其是弱勢族群爭取教育權的社會運動。英國的成人教育具有解放的傳統,他們認為社區成人教育是教導社區居民反抗社會的不公平、不正義,是要喚起民眾覺知自己的處境,透過集體行動來進行社會改革。

      德國成人教育的傳統就是強調公民教育,課程以通識教育為重;早在1931 年,德國「帝國民眾大學聯合會」即宣稱:「成人教育的功能在傳授知識,加深經驗,以發展獨立自由思想與創造批判能力」。台灣民間推動的社區大學以培育現代公民、養成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為目標,顯然與歐洲的成人教育傳統較為接近。

    • 社區大學如果只是為了提供成人學習課程,而沒有更高層次的理想目標,則只要回歸自由市場競爭,鼓勵民間自辦,透過市場問卷調查,開大家最想上的課程即可。

      可是由於社區大學帶有社會改造的理想色彩,前述的做法勢必失去理想性,課程將被侷限在實用藝能類,也不會有公民社會的活動,這樣就會失去了社區大學的公共性格,違背社區大學推動設立的初衷。

      社區大學是以解放知識、建立公民社會為目標,透過社區大學的推動來為公民社會奠基、發展新的文化。社區大學的公共性格應該表現在於社區大學是否能夠在課程的規劃上,超越(不是違背)以個人私利為出發點的學習需求,將個人的學習成長與社會整個發展做有機的聯結;以及社區大學是否能前瞻社區的發展需求、扶持弱勢,扮演引領社會進步改革的基礎力量。

      因此,對公共性的堅持,必然不會把社區大學當成營利場所。社區大學必須尊重學員的主體性,協助其生命的完整發展及其學習需求的建立,協助其發現自我的真實需求;對於在市場機制下不易生存的課程,則必須有計畫的去推動。非營利的公共性格,是民間推動社區大學的基本信念,偏離此一信念,是無法召喚澎湃的熱情投入。

    • 社區大學的課程特色著重通識能力的培育,既非職業性的技能訓練,也與一般大學專業學系的課程規劃有所不同。一般大學由於有科系的區分,所以在各科系開設的課程比較清楚,專業知識的架構體系也比較明確,學生按部就班就可以學得專業知能。

      但是社區大學不分科系,是以現代公民教育為主,以通識教育為核心。通識教育並沒有既成的知識架構,任何言之成理的一套課程規劃,只要有助於促進知識的成熟,經驗的深化,都可能成為課程。

      通識教育是以人(學員)為主題,是以個人發展的整體需求與經驗特質來選擇他所需要的學習內容。專業教育則是以專業知識為主題,人要遷就那套知識,訓練自己去符合那套專業常規的標準。

      通識教育往往會被誤解為「什麼都要懂一些,概論就好,教淺一點」。黃武雄教授所提倡的經驗知識正是通識教育的重點,傳統大學的專業教育則是以套裝知識為重。

      通識教育課程規劃的重點不在於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而在於如何使各課程的實質內涵合於通識的精神,教師應該用什麼樣的教學理念來進行課堂活動、安排教室內容?

      社區大學的成人學習要加強發展以經驗知識為核心的課程;以白話知識、學員聽得懂的說話方式,讓一般平民大眾也能分享人類知識的成果。學術性課程是重要的,然而並非是將大學所講授的原封不動搬到社區大學來教,也不是將這些課程教淺一點,而是知識性傳達的角度必須調整,而且要重新建構知識。傳統大學的學術課程是以知識系統為主題,社區大學則是以人為主題,從生活經驗的角度出發。

    • 監察院在民國 90 年的社大總體檢結論中說:「社大每位學員都可以成為社區營造種子人才,在社大內接受教育,在社大外營造社區。…社區大學將是一個社區營造及發展的平台,只要能夠堅持下去,將可看到民主鞏固的成果。」(見監察院編印「社區大學總體檢調查報告彙編」第111頁)社區總體營造是多年來台灣社會的熱門議題,由於現代社會的複雜性與專業化,社區工作者必須對公共議題有相當的認識,才能有正確的判斷與選擇。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基礎與前瞻的視野,便難以形成社區永續發展的好願景。「知識」如果沒有後續的行動,就無法變成「力量」,營造一個學習型的社區,大家共同學習公共事務參與所需的知識與能力,並且化為實際參與的行動,成熟與理性的公民社會才會到來。

      一個對社區發展有助益的社區教育,必定不能侷限在技術層次的學習成長;它必須重視發展價值的選擇,養成社區民眾開闊的視野、反省批判的能力,社區大學提出以學術課程來重建世界觀,即是著眼於此。

      社區大學因為借重社會各領域的專業人才,延攬開課,可以讓這些民間專業人士在社區大學與民眾直接對話,形成一個交流的園地。宜蘭社區大學的發展已經結合相當多社團組織的力量,包括地方性草根社團(例如各社區發展協會)以及普遍性議題為主的非地區性團體(例如各公益團體或社運團體),社區大學是這兩類社團共同交流的園地。讓知識的力量與社區結合,是社區大學的努力方向。傳統大學鮮有提供社區工作人才培育的相關課程,而這卻是社區大學所應發展的重點領域。

    • 社區大學的推動已經蔚為風潮,然而每個人對社區大學的想像不盡相同。社區大學在社會重建上所扮演的角色有:

      1. 活化社會網絡
        社區大學必須結合社團組織的力量,利用專業性團體的專業能力,協助地方性草根團體能更有效的推展、強化其對公共議題的認識;社區發展協會的成員來修讀社大課程,將可增進其社區工作能力及對公共議題的了解。同時地方性草根社團的基層經驗,也給非地區性的專業團體許多刺激與回應。
        同時,社區大學也成為一般民眾與地方性草根社團,以及非地區性的公益團體或社運團體,共同交流成長的公共領域。就活化社會網絡、釋放社會力、促進公共參與、形成公民社會,社區大學預料可以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2. 凝聚改革力量
        社區大學在各地普遍設立之後,所需師資勢必極為龐大,尤其是以通識能力培育為主的課程,需要大量文史、社會科學背景之專業人才。這將有助於扭轉重科技輕人文的社區發展,吸納具反省批判能力的人才,使其成為台灣社會改造的中堅力量。其次,藉由在各地方創辦社區大學,促成大規模的人才回鄉運動,進而達到平衡城鄉差距的發展。
        社區大學做為社會重建的基地,可以匯集民間具改革理想的團體,凝聚對體制的批判力量;社區大學也是一個可以安身立命、實現理想的場域,可以凝聚社會中的有識之士,壯大改革的力量。
      3. 關心公共領域
        台灣的社區發展,缺乏成熟的公共領域,現行體制裡公共領域不足,例如:我們的社區擁有哪些能力?沒有權力的社區很難發展出集體的社區意識;我們的學校家長會擁有哪些權力?沒有權力的家長會只能扮演出錢出力的角色,缺乏大幅參贊校務的權力,家長會此一公共領域很難發展成熟。
        社區大學可以扮演社區公共論壇的角色,任何公共議題,從區域性的特殊議題到全國性的普遍議題,都可以成為課程的內容、社區關心的焦點,也可以成為課堂內外探討論辯的議題。社區大學必須塑造這樣的校風,使公共事務的談論與思辯成為一件很自然的事,逐漸使人走出過去封閉的私領域生活,使公領域的參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 宜蘭社區大學是一所和在地與社區連結緊密,共同建立伙伴關係與關心在地公共事務;致力發展宜蘭知識學特色課程,讓社大師生與鄉親更加認識宜蘭這片土地;在好山好水的蘭陽平原推廣友善耕作,並透過各種方式來推廣環境永續;持續培養社大師生與鄉親成為具備知識與素養的現代公民,以提昇公民意識與公共參與。

    基於以上本校辦學願景為「成為一所學習、參與、關心在地的學校」。4大辦學目標為「連結在地與社區」、「發展宜蘭知識學」、「推廣環境永續與友善土地」及「培養公民意識促進公共參與」。

    • 宜蘭社區大學以持續培育社造人才、建立互相扶持機制、傳承社造經驗、關懷在地議題等4個方向來經營社區,社區營造員培訓是培養社造人才,建立社大與社區的連結,累積社造人才。長期陪伴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區域策略聯盟,關注公共議題,發揮在地人關心在地事的精神,連結在地與社區,展現社大與社區「共好」動能。

    • 身為一所學習、參與、關心在地的社區大學,發展地方知識學是必然的主要脈絡。宜蘭社區大學以「宜蘭學」為核心,分別發展出4大在地特色課程:「在地文史」、「文化藝術」、「友善耕作」與「自然環境」。對於課程之發展,社大每學期皆積極開發,持續招募相關新課程,並致力與班級合作、共同規劃學習活動,讓更多人願意共同維護與愛惜地方知識,認識立足的這片土地。

    • 全球氣候產生極端變化、多樣的生態系受到嚴重迫害,人們逐漸意識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永續發展理念的落實,必須從個人、家庭及社區做起,長期以來社大透過課程、公民素養週、開學活動、組織社團、專案計畫等各種方式來推動環境永續、友善耕作之理念,交流是社群連繫的重要結點,可以共享與流通資源和資訊,社大將擔負提供實驗空間、給與行動支持、活絡地方網絡的平台功能。

    • 以公民的角度出發,透過課程、社團、講座、公民素養週及活動等,培養社大師生與鄉親,成為具備知識與素養的現代公民。藉由教學行動鼓勵班級/社團自發性公共參與、校外公益服務;專題講座促進師生與鄉親能對自己、對社會、對社區有更深入的瞭解,進而積極關心並參與公共事務;推動公民素養週培養師生與鄉親,關心公共議題、關心宜蘭在地議題,營造公民意識、提昇公民素養及公共參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