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上學期】自然步道如何「行」善?! - 宜蘭善「行」起步走〜

  題:自然步道如何「行」善?! - 宜蘭善「行」起步走〜

主持人:吳國維(羅東社區大學校長)

與談人:陳建志(羅東社大植物賞析班講師)

    許家昇(宜蘭縣國教輔導團內城國中小老師)

              江啟祥(藍天登山隊隊長)

論壇內容節錄:(全部內容請見附檔)

😃吳國維校長:

疫情期間有很多人親近山林,像礁溪的抹茶山就很火紅。前四年我去走韓國濟州島的偶來步道,包括山路、鄉村小徑以及海邊小徑,全都串連起來並加上編號,透過走步道可以認識其人文、地方特色等,記得我們曾經到過一座廟,晚餐吃素,不過沒有臺灣的這麼精緻,是比較粗食的素食,晚上睡覺是在炕上,早上四點就要起來做功課,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活體驗。韓國做得到,臺灣應該也可以發展這樣的步道經濟,現在臺灣有很多的朋友在做努力。今天我們就透過如何用步道「行善」的方式,把在山林、步道努力的一些案例,來跟大家分享。

😃陳建志老師:

手作步道比較辛苦的是要花費比較多的人力,目前我們認養的是松羅湖山徑,每半年做一次,最辛苦的是找石頭,因為有爛泥巴的地方就一定不會有石頭,所以往往要走很遠的地方去找石頭,並搬到需要填補的地方,在過程中會有社大學員、利澤國中學生一起參與,當然也會有學員帶來的孩子。我們的作法是架一座橋,因為如果純粹只是把石頭填在爛泥巴上,效果不好,可能要填更多更多的石頭,所以就想用木頭將之架起來,再將石頭鋪在其上,就可以減少石頭的使用量,想辦法把它墊高之後,來往的行人就可以走得方便、舒服一點。畫面這一座橋我們總共改善了兩次,第一期改善一年後,發現有滑掉一些,就再做改善,並把石頭往兩側延伸,大家可以從圖片中看到,改善前、後的步道,植物樣態明顯不同。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這樣做是否太沒效率了,短短一個地點就需要一群人工作一整天,我要說明的是我不是工程單位,也不是管理單位,我是國中教師,提供學生一個學習機會,讓學生去感受施比受更有福,在學生做過手作步道後,我問了學生的感想,他們的回應是:身體是勞累的,但心靈卻是充實而愉悅,因為奉獻付出,感受到有成就感而幸福。

😃許家昇老師:

「道法自然」最棒的就是跟自然學習,如同建志老師說的:自然步道就是在裡面學習、調查,簡報上的這張圖就是帶孩子去爬鶯子嶺,裡面植物相、動物相非常的豐富。內城的後山是臺灣猛禽協會常年調查的地點,在這邊有熊鷹、林鵰、東方蜂鷹、大冠鷲四大猛禽,走一條自然步道就可以來做相關學習,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人文歷史或特殊地質等背景,例如在帶孩子走步道時,常會看到土地公廟,一間廟就有很多的故事。自然步道具有自然景觀優美,是一年級的孩子上山野餐的地方,這樣優美的環境可以療癒、紓壓,在這裡的所思所見,讓他們永遠都不會忘記自己的家鄉,所以自然步道是休閒、教育與保育兼具的功能。

千里步道協會為了山野行善,在山野裡行善,修路讓步道好行,如此的義舉善行,讓我們能在山林間善行。因為他們的善行精神感召,我也山野善行激發感動,服務肢障患者——山野善行激發善心使人行善,在生活裡行善,擔任生命勵志工,協助讓行動不便的殘障者騎手搖車划獨木舟,讓他們山水悠遊好行,藉此義舉善行,讓肢障者也能在山水間善行。

😃江啟祥隊長:

我們現在整理的步道,都不是政府做好的,都是政府沒有在管的,因為沒人管,所以路就會比較難走,因為草天天在長。宜蘭有很多的保線路,大家會發現路況還不錯,那是因為有經常發包——大約半年或一年請人除草一次,就比較能夠保持路況的完整,但是山上的路就不見得如此。

現代的人跟他說參與志工時都答應,但是實際要去動的人不多,所以不管是社區還是山上,認養了就要去除草,就像頭城九股山以前是雜草叢生,根本就不好走,最近有很熱心的宜蘭山友,把環境整理好,現在就很好走了,所以就有很多人來走。步道要好,就是要定期除草,可以保持路況的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