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國維
國土計畫法原定2025年正式上路,立法院在2024年底三讀通過國土計畫法部份條文修正案,將原定於2025年4月30日實施的國土功能分區公告期限,延後6年至2031年。為了讓全國民眾瞭解國土計畫的內容,以及盡快在全國實施國土計畫,地球公民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羅東社區大學合作,在3月27日於羅東社大辦理「你該知道的事:國土計畫法」講座,由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議題部專員黃子芸任主講人分享,有近60人參加。
地球公民基金會指出,台灣當下出現許多土地管理的困境,比如,原住民在山區聚落的「合理使用確不合法」,或是業者在台東海岸沙灘申請興建大型旅館的「不合理的合法使用」。而圜土計畫法作為國土最高指導原則,會以整體發展的角度進行資滙再配置,透過全面調査和規劃,將適宜、不適宜發展的土地界定出來,並將產業、公共設施或居住等等需求配置在適宜發展的區位,以確保國土具備保安、保育及防災等功能。
由於國土計畫的大變革加入「擴大參與的協調整合平台」,相較於以往的都市計劃,委由專家討論決定有所不同,因此更需要民眾的瞭解、參與及監督,羅東社區大學曾在數年前組「國土計畫讀書會」定期討論,同時參與地方政府的說明會提供意見,落實參與的精神。
會後有民眾提問,表示對於國土計畫所知有限,採用傳統方式,由專家直接決定不是更好,或是直接就想知道自家的土地編定在城鄉發展區或是農業發展區的土地價值。而主講者則是請在座者將自己擺放在國家的最高位置思考問題,學習做台灣的主人、學習聽不同的意見,同時也可以跟著社區大學的腳步,與土地連結,建立人地的關係意識,成為國土計畫落實的最好後頓的積極公民。
指導單位:宜蘭縣政府教育處
主辦單位:羅東社區大學、地球公民基金會、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協辦單位:東光國中